曾经生活绝望、几度自杀 如今勇敢面对、阳光灿烂
曾小霞
2009年9月10日下午,市民情感护理中心和 深圳市灵通心理科学研究所共同携手,在东湖公园举行了一场“关爱生命,从心开始”的活动,活动现场邀请了心理专家为大家做心理讲座,同时有10位心理咨询师在现场为大家做免费心理咨询,我就是其中一员。当时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孩坐到了我的前面,她看上去愁眉苦脸,完全没有年轻女孩的那种朝气和神采。一坐下,我问她需要什么帮忙,她的眼泪马上就掉下来了,她说“我不知道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的明天在哪里,我整天像个孤魂野鬼,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爱,我曾经爬上七楼,想一跳了之,这样所有的痛苦都会结束,可是我又不甘心,为什么父母的罪孽要由我来承担?”听到这些,我的心里不禁为之一震,是什么样的境遇让一个正处青春年少的女孩变得如此萎靡,对人生如此绝望?
我的母亲18岁的时候才会走路,自理能力比较差,也许是遗传,我刚生下来的时候,也非常瘦弱,父亲要把我扔进便桶里,去收养当时八个月大的表姐,幸亏姨妈和周围亲人的阻止,我才捡回一条命。这一切都是后来母亲告诉我的,母亲也许没想到这对我是多么的残忍,对我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原来我的生命从一出生就是多余的,我没体会到母亲温暖的怀抱就被送到了外婆家,而父爱从一开始就是以这种残忍来诠释的。我在外婆家一待就是好几年,在那些年里,我体会不到什么是父爱和母爱。每次在书上看到那些赞美父母的词句,我的心就会隐隐作痛,我是多么渴望能像别的小孩子一样,可以骑在爸爸的脖子上玩耍,可以偎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可是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父母才把我接到了他们的身边,我以为从此我可以享受温暖的父爱、母爱,可是没想到我回到父母身边后,面对的却是父亲的冷漠和父母无休止地争吵和打闹,母亲经常被父亲打得遍体磷伤。有一次,我和弟弟从外面回来,家门是锁着的,原来妈妈又被爸爸打了跑回外婆家去了,爸爸去找妈妈,我和弟弟两个相依着坐在家门口,当时天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周围安静极了,此时年幼的弟弟靠在我的身上睡着了,当时只有11岁的我,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为什么别人可以有父母的疼爱,而我却像个孤苦伶仃的孤儿。母亲告诉我,当年如果不是为了我,她早就离开这个家了,听到这些我内心充满内疚和自责。我知道母亲是爱我的,可自从弟弟出生后,我发现母亲的注意力就全部转移到弟弟身上去了。在母亲面前,我会变得特别小心和谨慎,我害怕自己做错事,我害怕做得不好母亲不满意,我担心母亲不喜欢我。我觉得我从一开始就是多余的,根本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且母亲所有的灾难都是我带给她的,我无论做什么都会给人带来灾难。
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自卑、自责和恐惧中度过。我想逃离那个没有温暖、没有关爱,只有无休止的打闹的家。后来一个亲戚带我来到深圳,那年我只有17岁。可是没过几天,那个亲戚因为家里有事,匆匆回家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那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又占据了我的内心,尽管如此,我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勇敢,没人可以依靠,你只有依靠自己。我尝试去做过很多的工作.我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肯定。事实上,我做到了,我阅读大量的书籍,我也由一个普工干到了管理,工资也翻了一翻,我把妈接到深圳来看病。正当我刚刚对人生有些许憧憬的时候,打击又接踵而来,首先是我的工作被老板的情妇挤掉了,其次我因为把妈妈送回家,又被爸爸嘲笑,刚买的电脑又被小偷偷走,别人给我介绍个男朋友,爸爸说不会让我好过、、、、、、我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我开始逃避,我整天不出门,也不去工作,就这样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想从七楼一跃而下。我一方面渴望亲情和爱情,另一方面我又害怕受伤害,看到父母的婚姻,我就会害怕我的未来,父母都不能相信,我还怎么敢去相信别人。因此,只要看到男孩子,我就会本能地逃避。这种矛盾时时刻刻在撕扯着我,吞噬着我,让我无法自拔。直到那天,我看到了关于市民情感护理中心的报道,我仿佛在黑夜中看到了一束阳光,我拨通了中心的电话,我向值班咨询师倾诉了内心的痛苦,当时心理舒服了很多。没过几天,我又接到了你们中心关于这次活动的通知,终于鼓起勇气来到了你们的现场。
整个过程,她的眼泪始终没有停止,我有时给她递上纸巾,有时拍拍她的肩膀,给她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同时帮助她改变认知、重建自信,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在临别的时候,她要了我的电话并给了我一个紧紧地拥抱。活动结束后,我刚下车,就收到了她的短信:我可以叫你霞姐姐吗?认识你我真高兴。今天第一次见到你就有种亲切感,我现在好多了,认识你会让我热情快乐起来,人生变得有光泽,认识你可能改变我一生,发自内心地谢谢组织参与这次活动的所有人,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假如心情有一百分,我只有二十分,现在增加三十,还没有及格,还需要霞姐的帮助,非常谢谢!
隔了一天,她又给我打来电话,要求我给她做面询,面询过程中,除了让她倾诉之外,我帮她分析了一些原因,并让她在放松状态下消除创伤画面,并用NLP的方法帮助她提升自信,启发她自我成长。咨询结束后,她对我说: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你的感谢,你就看我的行动,我会用行动来证明我的改变。第二天,我又收到了她发来的短信:霞姐,你真的好伟大,你帮我度过困境,我的面前有路了,我都很好了,我现在重生了,谢谢霞姐,非常谢谢!看到她发来的短信,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哪里,不就是来自来访者的改变吗?
心理咨询师点评:
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充分地成长,这个人在生活上便会出现一些困扰和障碍。成人的心理问题大多与他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有很大的关系。该来访者从她出生到她成人(现年25岁),经历了她人生的近六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她的成长经历来分析她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婴幼儿期是孩子建立信任感及自主感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拥抱及需要的及时满足,而来访者一出生就差点被亲生父亲淹死,随后又被送到外婆家,她所有的需要都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所有关于幼儿时候的记忆都是灰暗的,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因此她觉得自己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这也是导致她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特别在乎母亲的看法以及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童年时期是孩子开始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发展主动性的时期。而该来访者每天生活在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抱怨当中,让他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只是去被动地适应,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能活下来,这就导致了她害怕犯错,感到无助及内疚的个性。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如果一个人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青少年期的孩子需要去探索自己的梦想、感觉、改变想法及思考如何去适应这个世界,此时他们急需父母的支持和引导,而来访者不但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反而过早地被迫进入一个成人的角色,为了逃避那个家庭,很小就出来打工,为了让母亲逃离父亲的魔掌而把母亲接到身边却被父亲怨恨和嘲笑。成年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而发展爱的品质(来访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连自己都不爱,怎么去爱别人)。来访者没有发展好自己的同一性,同时从小看到父母不幸的婚姻,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残暴,让她对异性有一种自然的排斥,对婚姻更是莫名的恐惧。一方面她渴望有一个温馨的家,另一方面她又害怕受伤害,这种矛盾一直在折磨着她,让她痛苦不堪。
在咨询过程中,首先通过倾听、共情让她倾诉、宣泄不良情绪,再通过催眠放松帮助来访者重新体验早年的经历,回忆父母曾经给她的关心和爱护,告诉她父母其实也是爱她的,只是父母所受的教育有限、能力有限,作为父母他们已经尽力了,我们无法选择怎样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怎样面对我们的父母,让她原谅父母、感恩父母。在帮助她处理内心的压抑和冲突的同时,让她觉察现在的经历,告诉她现在的处境完全是自己在逃避,不敢面对现实的结果,并帮助她分析自己现有的优势和资源。例如她因为生活的经历,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而且阅读面很广,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兴趣爱好,甚至用这方面的知识帮助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帮助她找到自己的价值,同时让她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首先要解决最低层次的需要,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